创新教学:我们的课堂别样“红”
人间芳菲三月天,桃红柳绿醉春烟。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践行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质效,3月9日至11日,周恩来红军小学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红色文化育人课程创新”示范课暨半日教研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德法、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真正做到贯通全学段改革,协同全学科育人,实现全覆盖发展。活动中,来自不同学科的骨干老师们,坚守学科特质,依据学科特点及课程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适时嵌入红色文化育人元素,让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沃土上生长,生成红色文化与学科融合新样态。
陆娟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一课充分践行“融学课堂”理念,落实语文要素,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语文知识,还引领孩子们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使孩子们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李银银老师执教的《我不能失信》一课,紧扣“信”字,引导孩子们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革命伟人的精神品质。最后通过红军借粮的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知”到“行”,将红军精神传承下去。
李秀雪老师执教了数学课《千米的认识》。课前,李老师让孩子们观看北京冬奥会视频,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认知基础;课中,通过多感官学习、体验1千米,创编有关纪念周恩来诞辰124周年的习题,植入淮安高铁的相关内容,激发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课尾,引导孩子们用“身体尺”表示长度单位,了解关于千米的课外知识,开发富有活力的红色育人元素,让红色文化育人有滋有味。
孙晓平老师执教的是《认识三角形》,依托数学教材,巧妙创设情境,融入“安源儿童团”红色育人元素,由儿童熟知的红领巾入手,将图形的认识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孩子们在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后,通过指高、画高、问高等多层次活动,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
王如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After school》。王老师立足学情,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培养孩子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王老师还紧扣主题,融入红色文化元素,让孩子们了解周总理事迹,学习周总理崇高品质,鼓励孩子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高靓老师的英语课聚焦交通方式的学习,与孩子们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高老师设置了开放式问答和小组讨论环节,巧妙地引出红军长征的历史,激发孩子们学习革命先烈,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艳萍老师执教的《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红色故事《七颗豆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陈毅元帅孝敬长辈的故事感动了孩子们,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她的课堂通过“四动”融通,真正做到运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
李悦老师执教的美术课《纸版画》,让孩子们在版画欣赏中走进《抗日历史》,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还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在版画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画”出了艺术美,“刷”出了爱国情怀,“印”出了报国雄心!
夏青老师执教的音乐课《西风的话》,以欣赏陶笛演奏视频导入,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歌曲教唱环节,她再一次将孩子们带进美丽乡村,放飞孩童纯净的心灵,在思考中感受时光的流逝。
沈亮老师执教的《走与游戏》是一节有趣的体育课,更是一节有意义的体验课。课堂以游戏贯穿始终,寓教于乐,尤其是最后的“钻山洞”游戏,孩子们模拟红军战斗时的情景,既锻炼自己的体质,更培养了自己不怕吃苦、团结一心的红军精神。
靳鹏老师执教的《点亮小灯泡》一课,孩子们学会利用电池、导线让小灯泡发光,初步建立了电路的概念,也激发了自己探究电的兴趣。靳老师还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时照明设备的不足和条件的恶劣,对比如今光亮美好的学习环境,感悟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今日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随后的互动研讨环节,各位骨干教师分别阐述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智慧。听课老师围绕核心素养是否有效落实、“5G”课堂践行实效、红色文化与学科融合等方面交流了听课的感受,点评既简洁又中肯。智慧在交流中碰撞,教学在研讨中提升。
本次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红色教育的无痕对接,既将红色基因深植于孩子们心间,又为红色文化育人课程创新提供了鲜活范例,打造了红色文化育人新样态,发出了红色文化育人的“江苏声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