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深度报道> 详细内容

深度报道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巾帼团队的“四朵金花”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7-09 13:49:18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进周恩来红军小学,一股浓浓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育人环境和一流的教学设施,还有用前卫的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一支巾帼团队。她们爱在左,情在右,把学生的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快乐校园的“艺术师”

  

  周恩来红军小学是全国第一所五星级红军小学。责任和担当,让共产党员、“区优秀教师”陈晓云感到压力很沉,因为,学校已经把学生的才艺培养这副重担落到她的肩上。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项任务,也是学校的一张名片,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不可缺失的一课。

  20108月调进周恩来红军小学起,陈晓云就切实负起学校艺术总监的责任,除了按照课程表要求上足音乐课外,大课间,不论哪个班级,哪位老师需要才艺方面的指导,她都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按照学校分工,陈晓云负责学校艺术团工作。学生艺术团,不像专业社团有固定的彩排时间和有一定水准的队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活动,每个节目,每个动作,都要花费陈晓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既排好节目,又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陈晓云放弃了休息时间。也不知道为了学生的一个动作整齐划一,她的嗓子,有多少次哑了又好,好了又哑。20116月,她与校领导一起带领10名学生进行“重走长征路”演出活动,走到哪里,“小红军”的歌声就出现在哪里,也把总理精神宣传到哪里。

  2012年,在让学生乐起来的同时,陈晓云参与创作排练的节目《三字经﹒诵总理》,在“沿着党的足迹前进,全国红军小学宣传队走进淮安”文艺汇演中,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她参与排练的节目《梦想与希望》,在“共举中国梦,我们是党的好孩子”汇报演出中,荣获中央电视台“最佳表演奖”;在“文化中国,澳大利亚行”悉尼歌剧院展演中,她被授于文化中国,中外艺术交流“优秀辅导老师”。

  淮安市“十佳社团”优秀辅导教师 、中国文联下基层慰问演出“优秀指导奖”、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十佳教学能手”……每个奖项不仅是她汗水的结晶,也是她送给学生的欢心“礼包”。

  趣味学习的“辅导员”

  

  沙海燕,共产党员,区“优秀教师”、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前不久在淮安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沙海燕明白一个道理:要让学生肯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想学习。2012年校园工程基本结束后,沙海燕毛遂自荐,主动承担学校文化建设任务,以此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她带领四位老师,要将2号教学楼打造成融趣味性、知识性、美观性为一体,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科技园地。一个多月,她披星戴月,挑灯夜战,多次组织人员商讨,研究、比较、筛选版面内容。当时她孩子上六年级,是升学的关键一年,但她无暇顾及。寒假、暑假,她一心扑在学校文化阵地建设上,设计布置了以气象知识为主的科技活动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校园文化长廊,独立设计布置了学校东大门口的航天展以及生态园红军娃劳动基地。

  作为学校科技辅导员,近年来,她还高质量地完成了淮安市科技示范学校创建材料、江苏省八礼四仪示范学校创建材料、淮安市礼仪风采大赛活动材料等50多份材料的上报工作。“整理好这些材料虽然牺牲了我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我认为很值。因为这其中也促进了学生改变和进步。”沙海燕说。

  沙海燕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特别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对厌学的学生,从不放弃,更不抛弃,为他们设计好近景、中景和远景目标,让他们实现每天一个进步。一(5)班学生张某,腿部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因学习吃力而丧失自信。近一年来,她坚持每天搀扶他下楼梯,并送他出校门等家长来接,加之常常给他开“小灶”,这名同学由此收起了自卑和失落,成绩进步很快。

  学生高某,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改嫁,爷爷又得了肺癌,而这个孩子不懂事,难以教育。沙海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常和他促膝谈心。高某成绩稍有进步,沙海燕就自购学习用品及时奖励;发现他脸上长癣,沙海燕就送他芦荟胶搽,高某感动不已,终于变得肯学习、要求进步了。

  学业路上的“新标杆”

  

  徐玉芬,区“优秀教师”、“优秀支教老师”、校“教学能手”、“十佳班主任”、“十佳师德模范”……这一枚枚光环,都折射着她的勤奋,都在证明她对学生那份浓浓的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徐玉芬坚信,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就必须时时、处处当好学生的表率;要学生积极向上,自己必须爱岗敬业。

  2011年,一同事生病,她主动请缨,一人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那段时间,她每天到校就是上课、改作业……几乎马不停蹄。校领导看她太辛苦,怕坚持不下来,想给她拿掉一个班。她得到消息后,主动跟领导说:“不要紧,我还行。再说,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也是对我的信任。”就这样,她坚持了近一学期。

  一次上班途中,她不幸与摩托车相撞,头部受伤导致昏迷。醒来后,她想得最多的是班级,说得最多的是学生。医生嘱咐她要治疗、休息三个月以上,她在医院只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匆匆出院,而出院后连家门都没进,就直奔学校,走进了她一直牵挂的班级。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徐玉芬经常与学生说的一句话。五年前,她踏上了支教之路。面对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相对滞后的学校,她勇挑重担,主动承担了五年级数学和音乐、三年级科学和六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由于她在实小一直任教中、低年级数学,从没教过英语,也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英语培训,为了能将英语课上好,她只能边学边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闲暇时间进行“充电”。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将三岁的女儿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则住宿在几十里外的学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期结束考试,她所任教的班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也兑现了自己“愿把爱心洒向异乡他土的每一个孩子”的承诺。

  七彩课堂的“实践者”

  

  李翠红,“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区师德标兵”、“区骨干教师”、“十佳班主任”,在她眼里,课堂就是沙场,不容许有半点的含糊和懈怠。为了深入浅出,更为了事半功倍,她努力站在教育的制高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平台。

  吸纳,每个教育人的天职。李翠红用心去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不论是本位的知识,还是精深的教育理论,她都尽力的去掌握和理解。学是积累,写是创造,她撰写的《小露珠》、《精读文当“口诵心惟”》、《用欣赏的目光体验语文教学之美》等教学论文发表在《小学时代》、《江苏科技报》等刊物上,《黑板跑了》、《夕阳真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等课程教学设计,分别获得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师从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李翠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努力为孩子呈现出美妙的、趣味盎然的,在孩子们记忆中不褪色的语文课。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制教具、自编儿歌、自编写字歌,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理解语言,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中,学生永远是她眼中的真正主角,在“逼我学”——“我想学”——“快乐学”的路上,她孜孜实践,多次执教各类型的公开课及比赛课,历练出她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在课堂改革中,她用心尺量思想与智慧的距离,反思正确与错误的经历,每节课她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与书为伴,沐浴书香,厚实人生底蕴。

  教学工作中,她总是戴着放大镜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班级有少数学生,成绩不够理想,上课难得举手发言。给这些孩子种下自信的种子是她接手一个新班必做的一项工作,抬起头来,绽放出应该属于孩子们最美的笑容,无论对错,姿态已然最美。这些后进的孩子回答问题是不周到的,她及时给予补充,并送上一道坚定的目光和一个轻微的点头,让孩子们从心底感受到这份真诚的鼓励,从而露出疏朗、快乐、自信的笑容。

  “她的课堂,不仅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而且,还照耀着七色阳光,使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是一位校领导的评价。李翠红让全班每个学生根据基础定目标,按照现状定未来。轻松、快乐的学习,也让所有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幸福天地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