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妙课堂>课题研究> 详细内容

课题研究

“托起明天的太阳: 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校本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0-20 06:32:47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2007年由老一辈革命家亲属倡导发起的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启动。习近平同志做出“近期开展的捐建希望工程红军小学工作已有一个好的开端,望继续努力,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的指示,并亲笔为红军小学题词——“托起明天的太阳”。全国红军小学以“托起明天的太阳”为核心办学思想,以传承红军精神为使命,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态。南昌大学刘丽平、南昌工程学院李水弟合作的《“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开发策略探析》,赣南师范学院程东旺所写《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对红色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作了相对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学校文化研究方面,早在1932年美国学者华勒《教育社会学》一书开始使用“学校文化”一词。以后,很多学者对学校文化进行了研究。张宝贵等从学校教育教学角度研究学校文化的作用。胡方等人认为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马云鹏等就学校文化对师生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积极的学校文化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观点。刘德权、冯伟等人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要体现育人作用的观点。钟启泉教授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学校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将对这些文化建设经验加以实践检验,放在红军小学教育教学中去考察其应用价值,开发适合本校教育需要的校本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红军小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其文化形态及研究还只停留在学校实践建设层面,而学校文化建设以及各项教育教学与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策略。在我校的文化建设中注重单一的红色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将红色文化的建设与学生发展、成长、成功相结合,将学校文化建设从单一的红色向多色发展,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正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校在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中,积极运用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人的发展和成长规律,实行多元结合,融合构建,形成以立德为主的红色革命精神文化、以促进孩子成长为主的绿色生态生命文化和以突出孩子体验为主的金色幸福童年文化的打造。

 “托起明天的太阳: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校本研究”课题,旨在将红军小学红色革命教育传统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将单一的红色文化建设转变为以红色文化为基础,融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绿色生态文化、以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为中心的金色幸福童年文化,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红色文化背景下的“三色”文化,揭示红军小学文化现象及其功能,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一种崭新的范式。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红军小学的题词,她揭示了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和文化建设都要为着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成为明天的太阳,拥有更美好的明天。这规定了全国红军小学的办学方向,成为全国红军小学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办学思想的精辟凝炼。

红军小学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后代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的、以发扬红军精神和继承革命传统为主要办学思想,意在帮助革命老区解决儿童入学问题的新型学校。

红军小学所铸塑的“三色”文化是指在“托起明天的太阳”办学方向指导下,发扬红军小学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特色文化基础上,根据儿童成长规律所赋予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绿色生态健康成长和金色灿烂幸福童年的学校文化内涵。红色注重立德的人格发展,红色传承是指对老一辈革命者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绿色强调生态的生命成长,绿色文化就是建立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及其健康成长需要的学校文化氛围;金色关注收获并体验快乐,金色童年,就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拥有快乐的幸福童年。

 “托起明天的太阳: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校本研究”课题就是通过“三色”文化校本化建设,挖掘和提炼红军小学的文化内涵,形成红军小学的特色文化品牌,彰显红军小学文化育人功能,使之进一步结构化、定型化、优质化,产生放大效应,为学校建设服务,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红军小学题词“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出发点,研究开发红军小学文化资源。

2)将红军精神元素与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形成红军小学学校特色文化和育人途径。

3)确立“三色”文化育人内容,着力构建“三色”文化育人体系。

4)通过“三色”文化落实“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基本策略,提高学校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及相关分工。

1)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咸高军、潘东升、张小玉)

红军小学要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阳”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撑。本课题研究中将对红军小学相关文化资源及本地区和本校相关“三色”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并与红军小学学校教育加以整合,形成方案。要对红军故事、长征故事、革命斗争故事、周恩来故事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研究其利用的切入点和时机,挖掘其中积极的育人因素,建立教育资源库,开发“三色”文化育人校本课程,实现红军小学三色文化的校本化,从而为“托起明天太阳”做好育人内容资源上的铺垫。

2)以红军小学三色文化为主旨背景的校园环境建设研究。(徐洪筛、管磊、宋伟)

校园环境是反映一所学校校风、学风乃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师生情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也称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绿化环境、教学条件环境和文化氛围环境、教育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等。本课题着力开展以红军小学三色文化为背景的校园环境建设研究,探索三色文化背景下的校园环境与育人活动相协调配合的途径,充分发挥三色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形成“托起明天的太阳”的环境基础。

3)开展红军小学“三色文化”育人活动的实践研究。(李军、朱一珠、徐佳)

活动是育人的载体。课题研究中要积极策划红军小学三色文化为背景的各项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觉提高道德认识,锻炼意志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探究的重要问题,本课题将从学校三色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利因素,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绿色成长的基本途径。

4)“三色”文化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创建美妙课堂的研究。(孙洪伟、朱岩、孙艳)

研究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三色”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开展以学科渗透为主的三色文化背景下的美妙课堂研究,建立美妙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和建构策略,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发挥三色文化的促进功能。实现“三色”文化育人的全科覆盖。让全体学生享受美好的童年,实现寓教于乐,推动儿童快乐学习、快乐活动、健康成长,成就孩子“金色童年”,为其终身发展服务,从而将“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六、研究重点。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将以“托起明天的太阳”精神落实为重点,以红军小学“三色”教育资源向教育内容的转化为主渠道开展研究。在实践中,将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教育内容同学校教育相结合,总结如何构建“三色”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形成红军小学“三色”文化资源利用、环境建设、实践活动、教学渗透的基本方法系列,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促进学生优质发展。

七、研究思路。

⑴瞄准一个目标:构建三色文化体系。

围绕“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教育理念,探索对学生进行“三色”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内涵发展的内容、活动和策略体系。开发“三色”文化的导向功能、促进功能和传承功能。

⑵ 突出两个重点:“三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及“三色”文化课程建设;

围绕“三色”文化的校本化,开发三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形成红色传承的内容,绿色成长的课程体系和金色童年的活动体系。

⑶关注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

研究学生在三色文化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空间建设;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与质量怎样通过三色文化教育得以提高。

⑷理清四个关系:“三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三色”文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三色”文化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三色”文化活动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将“三色”文化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挖掘其社会效益;研究其传承功能、促进功能、导向功能,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实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浸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革命精神,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内在素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促进学生美好发展。研究利用三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方法。探索打造三色文化创立学校品牌的基本策略。

八、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3-2015.6

主要是进行“三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调查等前期研究。

对红军小学及本地区“三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挖掘“三色”文化资源,建立“三色”文化教育阵地。在此基础上,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念、策略和方法的培训。

第二阶段(2015.7-2016.12

重点进行“三色”文化育人内容的整理,三色文化环境建设、“三色”文化与德育活动及学科教育整合的研究。将“ 红色传承”内容的开发、“绿色成长”活动的实践,“金色童年”的形态溶合成“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教育核心理念,构建三色文化资源库、课程体系、活动体系、校园环境样式。

第三阶段(2017.1-2017.12)对研究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提炼、整合、概括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⑴调查法:运用该方法研究红军小学“三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进行“三色文化”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⑵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三色文化”的建设、育人活动的开展及学科渗透的方法等进行总结。

⑶案例法:通过教育案例研究,探索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⑷行动研究法: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三色“文化教育的策略。在活动中寻找利用文化熏陶、促进小学生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十、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放大“三色”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三色文化环境氛围的巨大环绕力,将学生导向为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三色文化活动的内容、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标:托起明天的太阳,用三色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选择,发挥文化育人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力量。充分发挥“三色”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世界观形成、全面发展具有的导向功能和积极的意义。

2.发挥“三色”文化的促进功能。我们将通过“三色”文化育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充分发挥三色文化的促进功能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三色”文化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得以优化,从而促进其内涵发展,提高自身素养。

3.加强“三色”文化的传承功能。红军小学所处地区大都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本校秉承的红军精神和周恩来人格风范是红色传承的主要内涵。强化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精髓,对于学生终身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通过“三色”文化传承,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不断延续,代代相传。

4.揭示红军小学的文化范型。本课题将为全国红军小学文化建设提供经验,红色传承、绿色成长、金色童年三者将作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的核心要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红色传承”的活动中,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会得到提升,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绿色健康地成长,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培养其远大理想,使之享受童年欢乐,成就金色童年。

在儿童绿色成长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因为健康成长,必然有更多童年的成长故事,成长的快乐,展现金色童年的内涵。金色童年的相关活动必定包涵红色传承的内容,成功的欢乐也必定建立在绿色成长的基础之上。三色文化可以相生相融,组合形成红军小学多彩的文化内涵。

十一、研究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精干。其中有江苏省特级教师2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中青年教学骨干3名、市教坛新秀2名。他们曾在全国、省、市优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且有数篇文章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大多数人员参加过省“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研究能力强,在本课题中承担案例和数据收集、整理,撰写分析报告等任务。

2.承担学校基础厚实。本校是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理事单位,拥有红军小学红色教育品牌资源和周恩来总理故乡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资源。学校具有依托红军小学教育品牌和周恩来故乡文化资源,开展“三色”育人活动的文化自觉,特色教育令人瞩目。开展“红军娃重走长征路”教育活动,受到央视等全国60多家媒体关注报到,引起强列反响。后续开展的系列活动: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经典大家读、红色文章大家写、红色故事大家讲等已成为学校传统。学校“三色教育”被区评为十佳亮点工作,学校被评为市先进学校。

3.教科研已蔚成风气。我校建立完善的教科研课题工作制度,把课题组建在教研组,使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做到“常态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常态化”。

4.肯于投入研究力量。学校承诺确保课题研究专项经费,根据实际需要,适度投入,合理分配,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红军小学“三色文化”资源利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155

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手册

20161

“三色”文化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

20169

“三色”文化育人经验总结汇编

手册

201612

推广应用:活动展示、经验介绍

影像资料

201710

最终成果

(限3项)

托起明天的太阳:红军小学三色文化校本研究报告

报告

201710

三色文化校本课程

教材

20176

托起明天的太阳:《红军小学三色文化学建构》(专著书稿)

专著

20171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