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妙课堂>电子教案> 详细内容

电子教案

但愿人长久——“文包诗”解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02 14:04:41 浏览次数: 【字体:

但愿人长久——“文包诗”解析

周恩来红军小学  四语  周杰

学习内容分析:

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堪称中华文化瑰宝,以民族化为特色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当然十分注重引领学生步入古典诗词的殿堂寻珍探宝。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文包诗是根据那些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是由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词,而是的话题,有开头和故事中心,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浑然一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包诗”题材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通俗形象的笔触介绍苏轼创作千古传诵的佳作《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词的创作缘由、描绘了词的意境,并录引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故事是对诗词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词是对故事的凝结和升华,诗文对照,情景再现,使学生在联系诗词环境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词意、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

学习目标分析:

古典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创作的背景、词的意境及表现形式等,小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困难。而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本文就以故事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苏轼创作千古传诵的佳作《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词的创作缘由、描绘了词的意境,并录引其中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以本文为例,采用诗文对照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但愿人长久》中“文”与“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领学生探析“文包诗”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及语言的魅力。那么具体达成目标及过程如下:

1.初步感知,了解“文包诗”文体框架。

2.对比发现,理解“文”“诗”一致特点。

3.品读联想,感受“文”“诗”情理交融。

4.探析总结,掌握“文包诗”文体特征。

学习过程设计:

一、初步感知,了解“文包诗”文体框架。

(一)“文包诗”是什么?

1.根据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创作经历编写而成。

2.以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呈现。

一言概之:是由演化而来

(二)《但愿人长久》

古人写诗,现代人写文。它就像一座美丽的小桥,桥的这头站着你、我、他,桥的那头站着词人苏轼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但愿人长久》前面讲了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的情感变化,后面就理解了词人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二、对比发现,理解“文”“诗”一致特点。

1.寻找“诗”“文”一致语句?

对照《水调歌头》节选诗词,寻找与文中一一对应的语句,圈点批注。

2.对比发现:“文”对“诗”的解释?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发现:“文”对“诗”的解释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3.诗文对照,“文”“诗”各自语言特色?

“文”:具体生动   

“诗”:简洁凝练

三、品读联想,感受“文”“诗”情意交融。

思考归纳,文中余下的部分——“余笔”:背景介绍、环境描写、情感变化

1.感知创作背景,了解苏轼作词原因,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

兄弟情深: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分别已久。

2.分析环境描写,感受苏轼思亲之情, 品悟苏轼豁达之心

①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而苏轼孤单一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②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

   月渐西沉,银光泻地;思绪万千,难以入眠。满腔的思念之情引发词人对中秋圆月的无限的愁怨。

③探究情感变化:思念(思绪不宁)——埋怨——宽慰

四、探析总结,掌握“文包诗”文体特征。

1.总结“文包诗”的文体特征

如果说“诗”“文”一致,写出的是诗词的准确含义,那么余笔写出的便是诗词中课文作者对诗词解读的情感体验,这也就是“文包诗”创作的秘密。

2.尝试解析,创作“文包诗”

诗词是浓缩的精华,解读开来便是一幅幅画面,一处处场景,一段段故事。“文包诗”就是热爱诗词之人对诗词的理解,这也为我们学习诗词之人搭建了了解古典诗词的美丽桥梁。四年级的你们,尝试解析诗词,创作属于你的“文包诗”这座美丽的桥梁吧。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