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妙课堂>电子教案> 详细内容

电子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例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12-02 10:43:49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例谈       

                         周恩来红军小学  翟光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中,我先出示篮球场的情境图“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让学生尝试去计算篮球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由于学生对周长已经有了认识,所以很快就有不少学生列出了算式:26+14+26+14=80(米);我接着又提问:“谁有不同的方法?”提醒学生观察长方形有几个长和几个宽,还可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有部分同学举起了手,介绍他们的方法是:26×2=52(米)14×2=28(米) 52+28=80(米);还有部分同学举手,介绍他们的方法是:26+14=40(米)40×2=80(米)。这样对于一道题目便有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对于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不少学生能接受上面第二种方法,而对于第三种方法并不能很快接受,这时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形来理解:(1个长+1个宽)×2=2个长+2个宽,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因此我补充了这样的两题: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是7厘米,宽是几厘米?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几厘米?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例如:在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题:用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周长各是多少厘米?在不同的拼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图形边和周长的关系,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例如;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小华跑了多少米?要引导学生联想到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3个长方形的周长,于是就将看似很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题目。通过类似题目的训练,也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思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