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美德少年>我们爱学习> 详细内容

我们爱学习

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讲 学习楹联传承优秀文化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7 14:48:10 浏览次数: 【字体:

第二讲 学习楹联传承优秀文化

温亚会

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是大众实用文化,是最短小精悍的文学艺术。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楹联教育,以古今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塑造人,是培养广大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绝佳形式。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楹联教育,对提高学习语言文字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效果。

我国古代私塾乃至一些学堂中一直把“对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视“对课”为语文学习登堂入室的一项基本功。塾师在传授对课知识时,并没有讲词性和词的内涵及外延,而是让学生熟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之类的书籍,然后让学生从单词(语素)、词组(短语)、句子或句段进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语文能力训练,凡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旧学功底深厚,语文基本功也十分扎实牢靠。因为对课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训练方式,能有效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精炼性,想象的丰富性。音韵知识、语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在这里都一齐被调集起来,还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陶冶思想情操。可以说,楹联的知识性、趣味性会大大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就近代而言,在很多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成才经历中,也曾出现过和对联有关的传奇小故事。鲁迅先生少年在“三味书屋”学对课,寿镜吾老师出句“独脚兽”,鲁迅对句“比目鱼”,老师点头说:“好,对得好!”毛泽东八岁在韶山南岸读私塾,邹春培老师出句“濯足”,毛泽东对“修身”。不但平仄协调,而且颇有意境。周恩来少年时,塾师何殿甲出句“不为列强之奴仆”,恩来对句“誓做中华之主人”。老师夸奖“周生年少志大,真了不起!”郭沫若六岁上私塾,老师钓鱼归来,戏写了两个字“钓鱼”令学生属对,郭沫若立即对以“打虎”。老师听后特别高兴,从此为学生增加了一门对课。起初是两个字对,再后是五字、七字对。鲁迅先生还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以上故事中的名人、前辈在少年时代就成为了楹联高手。处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少年儿童更有条件学好楹联,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为传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