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利于改变“圈养教育”方式
首席评论
近日,武汉、西安、南京等多所高校运动会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引发社会关注。原因是现在学生体质下降越来越明显,校方害怕发生猝死现象。而深圳南山区日前举行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长跑项目也“不见了”,最长距离是1500米。依照深圳市学生体育联合会下发的竞赛规程通知,今年深圳市区两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均取消了长跑项目。
看来,取消长跑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成为了一种趋势。按照有关部门和学校的解释,取消是出于无奈,“不得已”,是担心学生受伤出事。这听上去很有“人情味”,但恰恰是这种思想,导致了我国大中小学学生体质不断下滑。
我国学生体质下降,多年前就引起关注,并找到了导致下滑的原因,具体包括应试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只关注学生的高考科目,体育被边缘化,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被挤占。虽然教育部曾要求中小学每天保持一小时锻炼,但在很多地方没得到落实,而不少学校出于“安全原因”,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要求学生在课间不得离开教室,不得在校园追逐打闹,久而久之,也使得学生不愿运动,没有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以上两方面原因,第一方面是由教育评价体系造成的,要改变需要改革升学评价体系,学校面对升学压力多有些无能为力。而第二方面原因,则是由教育管理不当造成的———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生校园安全,于是将校园安全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而围绕这一指标,一些学校的做法就是取消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的教学活动,比如春游、秋游、课间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安全问题没错,但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站在学校的角度看,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目前一旦出了安全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舆论,往往都把责任推给学校,而不是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深入的调查,界定责任。简单地说,我国中小学目前还缺乏依法治教的环境,教育、法律、道德的问题总是纠缠不清。如此一来,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免责,该开展的教育、体育活动,都干脆不开展了,这对学校和教育部门来说,是“最安全的”。
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可以说是“圈养”思维的继续。其逻辑是,学生体质差,举行长跑项目竞赛,出了问题怎么办?有意思的是,对于取消长跑项目的决定,还有不少家长表示支持,觉得教育部门、学校很“实在”,不然要是真有学生在比赛中猝死,那是浑身有嘴也说不清。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把这作为一种“经验”推广,现在取消的是3000米,今后1500米也会取消了,甚至学生运动会的前景也不乐观。
由此可见,如果不建立依法治校的环境,“圈养教育”将在各级各类学校蔓延,包括大学。在这方面,教育部在今年早些时候已经发布依法治校的纲要,明确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快落实。与此同时,还有必要推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给学校自主办学和个性化教育的空间。这样,体育活动才不会被边缘化,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才会得到有效遏制。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